文保升级 文物“活”起来丨长沙探索文物安全管理新模式发表时间:2023-10-06 15:06 完成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和认定,新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采集登录全市不可移动文物基础信息1839处;启动创建湘江长沙段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炭河里考古遗址公园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汉长沙国王陵考古遗址公园跻身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 ∆炭河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文物安全管理是文物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长沙作为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文物资源丰富,近年来,长沙多措并举不断加强落实文物安全保护责任、筑牢文物安全防线,在探索文物保护模式上尝试创新,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把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为文物安全防护措施的更新升级打了个样。 ![]() 在河西,汉长沙国王陵考古遗址公园安防工作站巡护队数十年如一日巡山。在望城,文物管理局工作人员翻山越岭巡查152处不可移动文物,在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工作人员热情服务游客,声情并茂讲解。 他们是全市文物保护工作者的缩影,2009年长沙市人民政府颁布《长沙市不可移动文物安全管理办法》,建立了市、区(县、市)、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责任体系和巡查模式。为进一步解决不可移动文物安全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2022年3月,市政府办公厅修订印发《长沙市不可移动文物安全管理办法》,将不可移动文物安全管理工作纳入对各区(县、市)的年度绩效考核和市人民政府真抓实干考核;推进湖南湘江新区和古城文物埋藏区试点“先考古后出让”考古勘探工作制度落地实施;推进全市文物保护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逐步建立起文物国土“矢量化”“一张图”管理的文物保护体系;对全市不可移动文物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提升文物安全防范科技含量、采取多种形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安全保护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明确的要求。 ![]() ∆汉长沙国王陵考古遗址公园 时代不断发展,文物保护工作也无既定模式可循,长沙文物人不断引入高新科技,探索文物安全管理的新做法、新方式。为提升文物安全管理科技含量,2021年,长沙市文旅广电局选取开福区作为文物安全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试点单位,今年7月完成一期建设,依托智慧平台,通过手机端设备管理、视频监控、消息处理、报警消息推送等功能,初步实现文物安全智慧管理、精准检查、快速处置,形成了文物安全隐患处置闭环;市文旅广电局还选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民学会旧址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李富春故居进行智慧用电建设试点。智慧用电系统具备电气火灾报警、避免电弧火花产生、避免触电伤亡、紧急情况自动断电等功能,有效解决了用电安全问题,消弭了火灾隐患。 ![]() 数十年如一日守护纪念馆,风雨无阻巡查不可移动文物……日前,首届“长沙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评选出炉,这些从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展现了长沙文物安全保护的庞大力量。 ![]() ∆首届“长沙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评选 发掘是为了更好保护,长沙近年来开展了竹山湾史前遗址、“汉代长沙王陵”陪葬墓群等重点片区和重要遗存的考古发掘。做好了涉文物保护的建设工程审批,2022年全年共办结建设工程地下文物调勘232件,调查面积逾943万平方米,勘探面积160万平方米;开展考古发掘项目8个,发掘面积2356平方米,清理各类文物遗迹337处,出土文物1546件(套)。深入开展长沙地区文明探源工作,推进了分布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的宁乡向家洲、花草坪史前文化遗址的调查勘探工作。 市文旅广电局还联合市委宣传部、市财政等部门出台《长沙市重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提质方案》,完成宋任穷故居、李维汉故居等10多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提质改造多个展示展览项目;审批核准黄兴故居馆藏文物保护修复项目、雷锋故居修缮与环境整治工程等12个项目的方案设计工作。 此外,长沙还吸纳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文物保护过程中。早在2009年,长沙市公安局和原长沙市文化局就成立了长沙市文物公安联合执法办公室。目前,长沙市已建立了一支由工人、农民、教师、学生、退休干部等自发参与的文物保护志愿者队伍。
文章分类:
文物保护
|